人每天都要面臨一個問題,那就是吃飯,俗話說:人是鐵、飯是鋼,一頓不吃餓得慌。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顯示,我國的人口總數已經超過14億,依然穩坐世界第一。
那么作為人口大國,確保糧食安全也是重中之重,面對我國14億人口,到底要儲存多少糧食?如何儲存?糧倉具備哪些先進的“黑科技”?
沒有戰爭發生,國家為什么要儲備糧食?
在我的印象里,國庫里的糧食都是士兵打仗時的補給,有了它就能讓士兵安心打仗,但現在國泰民安沒有戰爭發生,為什么國家還要“儲備糧食”?
事實上國家的儲備糧的作用有很多,比如它可以適時控制糧食價格,同時也是備戰荒年的后手,成為關鍵時期的救命糧。
我國的人口占據了全球的20%,但耕地面積卻只占了10%左右,雖然近些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,我國將是產量也有所提升,但每年依然還會進口1億噸左右的糧食。
如果沒有儲備糧,勢必會影響我國糧食供給的抗風險能力,稍微出現一點波動,就很可能造成大面積恐慌。
就比如近兩年的疫情,很多地區出現哄搶、儲備糧食物資的現象,但并未出現糧食價格驟然上漲情況,那是因為糧庫的儲備物資在源源不斷送往各地,物資充足的情況下價格自然是相對穩定。
中國糧倉的發展史
其實自古以來,中國就有儲備糧食的傳統,糧食儲備這件事被認為是“天下之大命”,在我國很多考古遺跡中就發現過不少儲藏糧食的窖穴,說到中國糧倉的發展史,可謂是一件非常值得驕傲的事情。
在新城中國成立時,中國糧倉的容量只有60億斤,不僅糧倉分散而且經常發生蟲害、鼠害等,后來隨著保糧委員會的成立,中國出現了“四無糧庫”,即無蟲、無鼠、無霉以及無事故。
20世紀80年代,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,糧食產量日益提升,舊的糧倉已經不能滿足儲糧需求,所以在1990年國家開始建設專項糧食儲備。
在一群技術骨干的堅持不懈下,“四合一”儲量技術方案問世,有效消除了大量堆霉變的風險,延長了儲量保鮮期。
現如今,我國的糧倉不僅是綠色儲糧,同時糧食的流向也做到了真實、可靠,通過“智慧糧庫系統”就能實時了解糧倉的情況。
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儲運所所長表示:現在全國糧食的物聯網系統已經實現了從“人防”到“技防”的提升,真正做到“手中有糧,心中不慌”。
大國糧倉都有哪些“黑科技”?
要想保證糧食的長期保存,首先就是要確保一個低溫的環境,這就需要用到電子測溫、機械通風以及內環流控溫等科學技術。
其中電子測溫系統就像是保管員的眼睛一樣,實時監控糧倉的溫度,然后通過內環流控溫系統保證倉內溫度在一定范圍內。
而機械通風你一定想不到,并非簡單的通風系統,而是采用氮氣氣調技術,讓糧倉處于一個低氧環境,那么害蟲不是被餓死就是被憋死,輕松做到綠色無污染。
最后:
糧倉里的糧食儲存都有一定期限,每年糧庫中幾億噸的儲糧都會進行輪換更替,將陳糧不斷賣出然后補進新糧,這樣就不會出現過期的糧食了,所以人們完全不需要遇到事情就“瘋狂屯糧”,中國人民目前的溫飽問題已經得到了解決。
聯系人:劉經理
手 機:18730882983
郵 箱:rtccjx@163.com
公 司:衡水瑞泰倉儲機械設備制造有限公司
地 址:河北省衡水市阜城縣王集工業區